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,根据病程和感染类型可分为以下类型:
一、隐性感染(无症状携带)
约95%的成人感染EB病毒后表现为隐性感染,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类似感冒的表现,如低热、咽痛、乏力等,通常3-5天自愈。
二、急性感染(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)
常见于青少年及成人初次感染,典型表现为:
发热:体温38.5-40℃,持续1-3周,可伴寒战。
咽峡炎:咽痛、扁桃体肿大伴白膜覆盖,严重者影响吞咽。
淋巴结肿大:以颈部淋巴结最常见,其次为腋下、腹股沟,呈无痛性、非化脓性肿大。
肝脾肿大:约50%患者出现肝大伴转氨酶升高,30%有脾大,偶见黄疸。
皮疹:躯干部多见,表现为斑丘疹、荨麻疹等,3-7天消退。
三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
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,表现为:
持续或反复发热(超过6个月),伴肝脾及淋巴结肿大。
多器官损害:包括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、间质性肺炎、脑炎等。
预后差:可能进展为淋巴瘤、噬血细胞综合征等。
四、特殊并发症
恶性肿瘤关联:与鼻咽癌、Burkitt淋巴瘤、胃癌等密切相关。
神经系统表现:脑炎、脑膜炎、周围神经炎等。
自身免疫疾病:如干燥综合征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。
注意事项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唾液传播(如接吻、共用餐具)。
诊断依据:需结合血清学检测(如EB病毒抗体)、血常规(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)。
治疗原则:以对症支持为主,重症需抗病毒药物(如更昔洛韦)及免疫调节治疗。
若出现持续发热、肝脾肿大或神经系统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排查。